福島核災10週年,值得回顧事故經過,瞭解釀成巨災的關鍵因素。尤其台灣將在今年8月舉辦核四重啟公投,在投下公投票前,應該先審視福島核災,讓記憶稍微恢復。
備用發電機組的損壞可說是災難擴大的核心原因
福島第一核電廠擁有六座反應爐,地震發生後,操作人員成功將反應爐緊急停機。「核電廠即使插入控制棒停止核分裂反應,核燃料仍會繼續釋放衰變熱,如不持續冷卻反應爐,就會因水分蒸發而形成空燒,導致爐心熔毀。」
但跟在地震後面威力強大的海嘯,損壞電廠的備用發電機組,造成全廠停電,操作人員在重要時刻無從執行停機後必要的動作,終於導致災難性的結果:反應爐爆炸致使輻射汙染擴及福島等5縣及海洋;爐心熔毀,使電廠成為永遠無法除役的核子廢墟。
核災難以測量
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最近的著作中說,核電廠事故最大的問題,是災難將擴大到什麼程度。 核災的特殊本質,就是輻射汙染眼睛看不見,半衰期長難以清除,對人體的傷害難以測量。
福島事故後,民眾撤離圈至少20公里, 20至30公里圈要求居民留在室內。第一天的撤離人數約5萬人,次日增至20萬人。事實上各國政府紛紛提出更大的撤離圈建議。許多福島居民拋棄家園,原來的人生被迫中斷,成為寄居他鄉的遊魂。核災對個人、對土地、生態、社會及經濟的深遠影響。就試想同樣情況發生在台灣,我們將如何處理土地除汙?
【延伸閱讀】
深思熟綠》從風險管理角度,審視福島核災